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15-12-11  来源:   点击量:

今年一月,我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了今后五年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明确提出:按照“综改拉动、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路,牢固树立事业型思维,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实现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推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学科建设水平、人才队伍实力、国际化办学水平、后勤和教辅服务保障能力、文化软实力等相关指标稳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为跻身于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世界著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行列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要聚精会神地瞄准这一奋斗目标,紧紧抓住综合改革的机遇,科学制定我校综合改革方案,大力推进综合改革,破解制约学校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取得新的发展。

(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形势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2013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这标志着,综合改革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破解发展瓶颈性问题的时代选择。综合以上文件精神,此轮教育综合改革主要涵盖以下9个方面内容:(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3)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4)完善高校治理结构,加强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等相关机构建设,规范高校内部权力运行,推进科学民主决策。(5)主动面向社会、服务社会,不断提高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服务水平。(6)发挥社会评价作用,动员社会参与支持并监督教育,强化专业组织评价功能。(7)探索高等学校分类指导、分类管理的办法,鼓励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8)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改革高等学校办学模式,推进高校与地方、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探索中央高校与地方高校合作发展机制,建设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平台,构建高校产学研联盟长效机制。(9)加强国际交流,探索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培养国家紧缺的国际化创新人才,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

(二)试点高校及直属高校改革的基本情况

2014年,国家教改办按照试点先行的思路,启动了两校一市(清华、北大和上海市)的综合改革工作。目前,清华、北大以及上海交通大学三所大学的综合改革方案已得到了国家教改办的正式批准。

从三所大学的综合改革方案看,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具有突出的参考价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三所大学无一例外的将推进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本轮改革的中心任务。如果我们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看做高等学校的经常性行为,那么,推进学校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将是本轮改革的重中之重。所以说,这一轮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从而进一步释放出大学的办学活力,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教育部直属高校对综合改革均给予极大关注,很多高校主动开展了综合改革的探索工作。面对复杂的改革难题,教育部既提倡各高校要有直面问题而锐意改革的勇气,也要有耐心学习借鉴试点高校改革经验的智慧。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和认识,2014年,学校围绕综合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的座谈和调研,为今年细化综合改革方案奠定了基础。

(三)北邮综合改革的主要任务

大力推进综合改革既是国家统一的工作部署,也是我校科学发展内在动力的重要来源。仔细分析三所试点高校的综合改革方案,其中涉及的多数问题北邮也是存在的,但问题的深度有所不同,问题的表现形式也有很大差别。因此,学校将从自身实际出发,明确综合改革的方向,统一师生员工的思想认识,认真梳理出北邮办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实事求是地对问题做出“轻、重、缓、急”的分类分析;对照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标准,制定出北邮的综合改革方案。

综合改革的复杂性决定了改革必须充分尊重广大师生员工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发动师生员工广泛参与,形成改革共识和合力,让各种改革创新要素汇聚并竞相迸发,让师生员工的创新智慧充分涌流。对比以往的历次改革,综合改革更加尊重教育教学规律,更加注重改革的顶层设计,更加关注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和连贯性。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统筹谋划,整体部署,关注改革的前瞻性与政策的可行性,多层面驱动改革创新引擎,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确保综合改革方案各项目标的稳步实现。

下面我结合北邮的发展实际,围绕北邮综合改革工作讲几点意见。

1.推进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大学治理结构改革是治本之策,也必然要成为北邮综合改革方案的重中之重。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就是要比照“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要求,构建以大学章程为基础,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以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理事会为支撑的现代大学制度整体框架。这方面北邮要关注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政治权力、行政权力、民主权力、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问题;二是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的进一步优化的问题。

厘清大学政治权力、行政权力、民主权力、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是推进学校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在大学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方面,学校将认真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把握“集体领导、科学决策、党政合作”这三个关键点;在民主权力与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方面,学校将更有效地发挥两代会、学代会在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保证师生对学校中心工作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保障大学民主管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齐心协力办好大学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更要进一步提高两代会和学代会参与学校决策的专业化水平,保证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大学民主管理的质量。

理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是这一轮改革的重点。面对这一当前国内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共同难题,学校将从组织结构与资源配置两个方面下功夫,保障学术自由,维护学术权力的自治性,将学术权力自下而上产生的运行结构与行政权力自上而下的传递特征充分的结合起来,建立既相互配合又适度分离的运行机制;牢固树立学术问题是大学的本质问题的核心思想,要严格依照学校的章程和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尽可能清晰地界定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权责范围。综合改革启动后,学校行政将探索制定向学术委员会和教授会的放权清单,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同时配套制订明确完备的制度和流程,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协调与监督关系,确保两者各自权力的平稳过渡和有效实施。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水平的学术力量和合理的学术布局是北邮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积极合理的学术评价对学校学术水平和学术正气的提升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北邮要依靠学术委员会去谋划学校未来的学术发展方向,这是现代大学制度赋予学术委员会的神圣职责。因此,在放权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术权力主动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尽快取得师生员工的信任。学术委员会要重点抓好学校的学术标准、学术方向和学术风格这三个方面的工作。

关于校院两级管理模式问题,也是各个高校在改革中面临的共性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学院的办学水平决定了大学的办学水平。我校以前实行过两级管理、院为基础的管理模式,但由于种种原因,运行得不尽如人意,之后学校对相关政策作了一定的调整。从新一轮改革要求可以看出,降低管理重心,建立健全学院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机制符合现代大学制度的发展方向,代表了一种先进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学校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要通过分类管理,梳理优化学校管理权限和流程,明晰学院职权与责任,强化学院办学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增强学院办学自主权和办学活力。学校将通过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监督体系,实施目标管理;通过完善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学院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的功能,稳步推进实施院级教授治学方案等举措,规范和健全学院的运行和决策机制,充分保障教师群体在学校事业科学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首要作用,形成以“微观激活、宏观调控”为特征的新型校、院两级管理体制。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大学的最根本任务,这是国家赋予大学的使命和职责。因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综合改革的最终目标,这也决定了教学改革在综合改革中的基础性地位。

本科教育方面:要全面落实学校教学工作会议精神,用信息化带动教学现代化,以教学模式改革撬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牢牢抓住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中的“四个度”,试点先行,分类推进,把本科教学改革做实做细、做出成效。

(1)改革本科招生选拔机制,提高生源质量。坚持科学、公正、公开原则,改变单一依据高考成绩的生源质量考评方式,注重考察学生的学术兴趣和能力,完善本科自主招生模式,建立多样化的招生选拔机制,提高生源质量。

(2)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自主增设新专业。积极探索基于需求导向的本科专业优化机制,明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通过专业评估调整专业结构和各专业的招生规模,要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自主增设新兴、交叉专业,适度发展新专业,稳步拓宽专业面。

(3)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与时俱进,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构建基于网络的优质课程资源平台,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4)树立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理念。注重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专业素养的养成,重构本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构科学合理的基础理论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科研训练体系,探索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机制,深入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改革,探索个性化培养模式。

(5)建立科研优势向人才培养的转化机制,促进科教结合。确保优质科研资源向人才培养聚集,促进教学内容更新,加强师生互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6)扩大校际交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意识。积极推进与国内外高校之间开展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加大国际合作交流范围,扩大学生的国际交换项目,提高全英文、双语授课质量,优化配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办学资源。

(7)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建立教师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把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和激励制度,完善教学成果奖励体系;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加大教学研究专项经费投入,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建立教学经验交流制度和资源共享平台;推进实施教学名师、课程教学团队首席教授等教学领军人物责任制,建立有效的教学辅助体系;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明确职责范围,赋予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相应的责任与权力。

(8)推进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完善分级管理制度,建立以激励主动探索、提高管理效率为核心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强化教学工作责任主体。设立学校、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专业设置、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成果评选、教学质量监控等教学工作开展研究、咨询、指导、评估工作。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学分制改革,推行弹性学制,改进转专业制度,支持学生跨院系选课,完善辅修制度、课程免修制度、提前毕业设计制度、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政策等,探索学生个性化培养机制。研究学生通过MOOC方式获得的校外课程学分的认可模式。

(9)建立多维质量评价体系。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学生、教师、同行、校友、用人单位等多方参与的多维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逐步形成由院系教学工作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专项评估构成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鼓励各院参与专业认证,根据认证标准改进教学环节和设施,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研究生教育方面:深入学习贯彻《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改革指导性文件的精神,结合北邮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我校研究生教育的改革路径。

(1)改革研究生招录办法,建立研究生自主招录体系。博士研究生录取逐步推行“申请—考核制”与“过程淘汰制”,建立健全推荐人信用体系,充分发挥学科专家组、导师在对考生学术志趣、品德、学术能力及专业发展潜力考核中的作用。逐步探索实现博士研究生、学术型研究生招生数量与导师学术考核绩效、研究生培养质量挂钩,专业型研究生招生数量与学生就业质量、用人单位反馈、从事与本专业相关职业等挂钩的做法。

(2)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遵循学术研究型和职业导向型不同人才类型的培养规律和成长规律,设计异质性、立交式培养方案,强化学生对于课程和培养方案的反馈机制,建立包括校友、行业代表参与的学生培养质量反馈机制。开展本硕博课程贯通改革工作,不断完善博士生联合培养模式,积极推进与国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联合培养和联合授予学位工作,建设新型机制下的中外联合研究生学位项目。

搭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多学科融合平台,鼓励学生跨学院跨专业选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学术能力。通过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促进师生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从而形成学科自我发展机制,创造有利于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的制度体制环境。鼓励创新性论文选题,大力提升研究生跟踪国际科技前沿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

(3)创新研究生教育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标准,确立公开的学科培养目标,重视国际认证和评估,建立和完善全过程质量跟踪机制,实施基于学习成效的课程质量评估和对于学生的全面评价。

(4)完善促进育人质量提升的管理保障体系。建立研究生导师责任体系,在招生、管理、奖助、培养和学位授予等环节给予导师充分的自主权和责任。建立研究生学业发展年度报告制度和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生教育自我考评机制,重视社会力量和学术同行对培养质量的监督反馈作用。

(5)大力实施开放合作战略,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搭建全英文授课课程平台,拓宽学生国际学术视野。启动与世界高水平大学联合开展双学位研究生项目,启动全球工程教育研究生教育平台建设。启动“国际大师引领”项目的建设,实施高质量学术发表与联合攻关为导向的海外名师柔性引进,汇集信息与通信领域全球顶尖学者,以研究生培养、学科建设为抓手,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及重大科学问题,推进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相互促进。

3.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健全学科发展机制

要以学校的中长期学科建设规划的审核和启动为基础,紧紧围绕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世界著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着力打造北邮学科建设的“雁阵模式”。基于科研对学科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学校将进一步鼓励教师把精力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等持久增强学科实力的研究环节倾斜。

在科研和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战略举措:一是2011协同创新计划;二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三是《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四是《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伴随国家科研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学校的科研工作着力点将面临巨大变化。这样一种形势在倒逼学校尽快改革校内科研管理机制,探寻科研发展新的增长点。

(1)我们要建立科技战略研究长效机制。成立学校科技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构建多层次战略研究体系,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领域和国际学术前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超前谋划,主动布局,制定科技发展目标,在国家战略层面安排科技攻关方向。发挥学校智力密集、学科密集、人才密集的优势,努力建设国家级专业化智库,占据科技制高点,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

(2)我们要加强开放式研究体系建设。与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完善面向行业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共性问题研究机制,实现重大科学技术的突破,解决国家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通过调整、重组、协同等方式,整合科研资源,优化现有学校科研平台结构和布局,实现项目、人才、基地一体化目标,充分提高科研经费、科研平台、科研设备等资源的使用效益。

(3)我们要加强基础研究,鼓励学术自由探索,进一步强化原始创新。把握学科主流学术方向,高度重视理工互动、理工融合,不断强化战略性、前瞻性和原创性基础研究。以开展信息等相关领域的关键性、基础性重大科学问题研究为突破口,以鼓励并支持高端人才及团队承担科学前沿的重大理论课题和急需的重大基础应用课题为导向,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新的人才增长点。

(4)我们要强化创新团队的培育与建设工作。根据科研方向,聚集与聚焦方向相关的优势人员组建团队,着力激发团队活力,优化团队结构,建立团队研究方向进展报告和评价制度,充分考虑团队构成人员在教学、科研、学术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差异化优势,推动团队取得高水平的标志性成就。

(5)我们要建立分类管理评价及激励机制。针对科研人员、创新团队、平台基地、科研项目等不同对象,建立以创新、质量和团队为导向的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分类管理与评价体系,为优势团队的高水平集成产出提供激励。

(6)我们要建设产学研一体化体系和环境。建立面向行业、区域经济及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转移全过程服务体系,加强统筹力度,整合学校的科研成果,积极推进科技成果与市场经济的对接,形成技术成果持续再生、开放流动和有效转化的技术转移新机制。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的改革,制订相应考核奖励办法。

4.学习借鉴相关经验,稳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人事制度改革是破除当前体制机制障碍的攻坚之战。清华大学在改革方案中明确了八个方面的改革内容。清华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为我国高校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因此,面对人事制度改革这样的攻坚难题,北邮将认真梳理自己的历史遗留问题,落实好国家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相关要求,跟踪和学习清华等试点高校的改革经验,积极稳妥地推动相关改革项目的实施。

5.提高运行效率,推动行政、教辅和后勤改革

行政、教辅和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行政、教辅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同国家事业单位的改革方案相匹配,但学校的后勤管理体制的改革完全可以先行一步。

后勤是学校基本运转的驱动器,为学校教学科研正常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也是广大师生员工关注的焦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部门依法监管”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我校后勤改革的大方向应是解放思想,凝聚共识,建立后勤服务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成本核算,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后勤服务按经济规律办事,使市场在优化配置后勤资源方面起决定性作用,努力建设与现代大学制度相符合、与社会第三产业相融通的后勤服务格局,为学校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在未来的改革中,我们将积极稳妥地推动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按照“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改革思路,探索“一甲多乙”的后勤管理体制。由“小机关,多实体”的后勤管理体制逐步过渡到“一甲多乙”的后勤管理体制,实行“扁平化运行、专业化保障、精细化服务、合同化管理”,后勤处作为“甲方”则强化管理职能,集中在“监督、检查、协调、服务”上,对各个“乙方”开展绩效考核和质量控制。

(2)发挥市场在优化后勤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质量方面的效能。通过综合评估,建立市场准入、评价和清退制度,调动社会力量提供服务,发挥市场在优化后勤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质量方面的效能。鼓励竞争,提高现有后勤实体的服务水平,探索混合所有制和多元投资体系,大力扶持后勤实体发展,增强其“自我造血”和“利用社会资金”功能,逐步实现靠学校拨款驱动的运行机制转变为靠市场驱动的运行机制,形成服务多元化、经营多样化、管理企业化、运作市场化的服务体系。

(3)推行后勤队伍的分类管理。依据编制分类、人员结构和工作属性,针对“一般队伍、骨干团队和核心岗位”采取不同的人事政策和合同管理政策,促进后勤队伍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6.关于北邮综合改革的组织和实施

针对以上五个方面的改革内容,除去人事制度、行政和教辅方面的改革还需进一步同国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协调外,其它的项目均具备条件在今年启动。同时,学校也将把资源管理和配置模式改革及国际化办学模式改革两项重要内容纳入综合改革体系,开展调研工作,跟踪国家政策,明确工作重点,分步有序实施。

综合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将确立“整体构思、分块设计、先易后难、标本兼治”的综合改革思路;落实好国家已经明确的“指令性”改革内容,借鉴好兄弟院校已经探索成功的“经验性”改革内容,推动好校内已经形成一致意见的“共识性”改革内容,构思设计好需要认真调研论证的“探索性”改革内容;明确改革的目标要求,集中师生员工的共同智慧,科学设计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坚持改革目标的科学性,积极审慎地寻求标本兼治的过渡方案,科学推动综合改革方案的逐步落实。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公开网 © 2019